时间: 2024-12-26 10:34:05 | 作者: 餐厅布草
2024年8月2日,武警宁夏总队某部下士苗鉴在营救落入污水提升井的工人时,壮烈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他用24岁的青春年华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赤胆忠心。苗鉴牺牲后,被批准为烈士、追记一等功、授予献身国防一级纪念章、追认为中国党员。
时间拉回到8月2日那惊心动魄的40秒:下午5时38分,苗鉴、周焰、刘华龙、王祎斐、刘帅5人跑步经过一处污水提升井时听到有人呼救。呼救声来自一名维护作业中的女子,女子的丈夫在井内作业时因吸入有毒气体失去意识而掉入水中。闻讯赶来的5人中,刘华龙迅速跑回汇报、王祎斐就近寻找施救器材、苗鉴和周焰下井施救。苗鉴说了句“我先下去看看”就第一个下了井,周焰担心他的安全,也紧跟着下了井。
井下约5米处只有一个宽约60厘米左右的平台,平台下半米左右才是水面。苗鉴、周焰二人凭借微光,终于发现只剩头顶露在水面之外的工人,于是决定结成人梯施救。周焰一手抓住铁梯、一手抓住苗鉴手臂,苗鉴则探身向工人伸手探去。在提拉工人时,由于其身体在水中受力上下浮动,致使苗鉴失衡掉入水中。
在落水后的几秒钟,苗鉴用尽全力向上托举工人,在周焰的合力下,终于让其口鼻出水、暂时脱离溺水风险。可当周焰回头试图寻找苗鉴时,已看不到他。紧接着,周焰也因吸入有毒气体而失去意识。随后周焰和工人被救了上来,很快送往医院治疗。就是这短短的40秒,挽救了工人的生命。
在周焰送医治疗最初的几个小时里,为了能让他安心医治,战友和医生都没敢告诉他苗鉴的消息,后来周焰得知苗鉴牺牲后,悲痛不已,“我不后悔同苗鉴一起下井救人,但我后悔没能在最后一刻保护好他……”
同样悲痛的还有同队的官兵们。在大家眼中苗鉴是“轻伤不下火线的铁汉子”“博学善教的好师长”“热情正派的好老兵”……训练场上,他总要比别人多练些,新兵连就被评为“爱军习武好战士”;内务经他整理检查,定能拿到流动红旗;战友张靖清按照他的射击方法,一举通过考核;五公里武装越野,他还经常折返帮战友背枪。业务上,他精益求精,4年兵龄却获得“爱军习武好战士”“好的个人”“四有”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生活上,他心细如发,对战友关怀备至:有天洗漱时苗鉴发现杨宏博的毛巾上破了个洞,就悄悄在他床尾放了一条崭新的毛巾,看着毛巾愣了半天的杨宏博反应过来是苗鉴送来的,感动得直掉眼泪,今年才满20岁的他在心里把苗鉴当作了是“妈妈一样的人”;今年1月底,刚休假回来的谢东南没找到手套打算“赤手空拳”地出早操,被苗鉴发现后,硬是塞给了他一双全新的手套,而苗鉴自己却用着有破洞的旧手套……这样细致贴心的关怀,苗鉴为战友们做了很多很多……
苗鉴牺牲后,他的事迹在网上网下引发热议:“污水井又臭又深又滑,你们不害怕吗?”“安全教育天天搞,为啥不等措施到位再下去救人?”“父母年龄都大了,牺牲了,他们怎么办?”……
为了让官兵们正确认识苗鉴的救人壮举,队里决定开展“新时代革命军人价值观”大讨论,设置了“救援行动中,敢于牺牲的勇气和科学救援的能力哪个更重要?”“个人价值在于自我实现还是社会奉献?”“对于军人而言生命和使命哪个更重要?”“个人价值观的培育,主要靠组织培养还是自我觉醒?”“你认为,对军人而言,‘忠’‘孝’能够两全还是不可兼顾?”“生命的考量——24岁血性担当换53岁生命存续,值否?”六大辩题。让官兵们在思想碰撞和讨论中寻找答案。
这样的大讨论对于新队员而言尤其震撼,在苗鉴牺牲后几天入队的吴东朝说:“苗鉴的事迹让我明白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对于队里其他官兵来说,身边有苗鉴这样的榜样,势必会涌现出更多“苗鉴”式的人物。
在8月2日救援时,先后有6名穿戴防护器材轮流下井救人,大家都知道危险,但大家没有一丝犹豫,朱红伟在第二次下井后,上来已是摇摇晃晃,等缓过劲来,又下去了一次;方顺在水下搜救时呛水,上来后憋得满脸通红、眼睛布满血丝……事后甚至有战士问负责组织救援的大队长丁光耀,为什么没派他下去救人。当他问及下去过的战士怕不怕时,也有战士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点怕的。”是啊,谁能不怕,近10米深的污水井,充满了有毒气体,无保护的方法的情况下,人在这个环境内失去意识只需要几十秒。苗鉴牺牲后,丁光耀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苗鉴们’这样的好战士?”
这些年,这支部队不管隶属关系如何调整、番号名称怎么变化、官兵怎么轮换,他们忠诚、精武、为民的初心,始终没变!走进部队的荣誉室,能看到许多救死扶伤和抢险救援的先进事迹:从双手接住坠楼女子的“托举哥”张永科,到为救摔倒老人的“逆行者”吴凯,再到冲上前去扑救大火的“老司机”李跃林,他们的事迹都是“苗鉴们”入队的第一课。队里“龙虎榜”上的那些人,从“精武标兵”谷云康、舒启鹏,到“全能班长”裴哲宇、殷保利,激励着每一位战士“当兵就要当兵王”的血性担当。虽然战士们能诚恳地说出他们也会害怕,但再怕他们也会下去,因为这是军人的本能,是他们刻在心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
多年来,武警宁夏总队坚持依靠典型引领激励官兵争先创优、坚持用强军文化滋养官兵尚武情怀、坚持以任务培塑官兵血性胆气,苗鉴这样的英雄诞生,既离不开这些典型的引领,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一个苗鉴的诞生,预示着无数“苗鉴”在成长,一个苗鉴的离去,必将激励更多的“苗鉴”矢志强军,接续奋斗!
如今这位从小怀揣军旅梦的少年苗鉴,已变成强军征途中一颗闪亮的星,又回到了他的家乡固原,在高高的长城梁上守护着他热爱的故土和人民。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明显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包含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以高票当选会员事务副主席,任期为2025-2028年。
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这十六个字,正映射着朱光亚的一生。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明显地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生产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和记者说:“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热情参加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根据结果得出,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AI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